天气预报:
感受农村中职资助工作的精准
【发布日期:2018-04-26】 【来源:】 【阅读:次】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带有显著的“帮扶”作用,所以是教育系统中最早实施学生资助管理的。从2007年开始,已走过十一年。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新时代新形势下,感受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功效,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家把扶贫作为攻坚的伟大意义。

一、中职资助的广度,是扶贫工作,体现了社会的公平。

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顺利完成学业,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让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像阳光一样温暖心灵、照亮前途,让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

我们发现,在中等职业学习的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家庭收入中下的家庭。国家对中等职校进行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不仅体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是出于对扶贫工作的考量。就是当前我们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一般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精准”资助。学校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职业学校有相当数量困难群体,如残疾生(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也有不少的问题家庭学生(如单亲家庭),还有经济困难的低保家庭和孤儿等。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国家政策能够保证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家庭的贫困影响了下一代的学习。使他们失去了静心读书、安心读书的条件。对于他们来说,每月200元的帮扶,让他们“重拾信心,有了很大的帮助”,也让他们有了感恩之心。从而愿意奋发有为,以期回报家庭、回报社会、回报国家。这是极其难得可贵的感恩之心。也是学校资助工作的“初心”。如学校16级的一位男同学,因为受资助感受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假期他会去找兼职,父母均为残疾,学校生活让他从内向走向自信,有了“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学习” 的自觉。

二、中职资助工作的深度,改变了众多贫困家庭的命运。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入学、顺利完成学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是我们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凸显。

任何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管是长期性的经济困难,还是临时性、突发性的经济困难,都能得到相应的资助,基本做到了应助尽助,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

14级的一名男同学,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有肢体残疾,因病致贫,但该男生品学兼优,我们及时给他帮助,并给予积极引导。他最终顺利毕业,并考取了莆田学院。中职学生中,有为数不少的俗语说“穷人孩子早当家”类型的。他们内心敏感,自尊心较强,是家庭的全部希望,是家庭的全部荣誉。他们早早地担负了家庭的责任。他们在学校中力争上游,学好技能,毕业后就能成为学校的顶梁柱。如14级的一名女生,在校期间就参加省、市职业比赛并获奖,一毕业就并公司录用,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三、中职资助工作的温度,需静待花开的细心与耐心。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强调保护受助学生的尊严,公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情况的内容不能涉及到学生个人以及家庭的隐私。评定家庭经济状况的时候,也不能够让学生当众诉苦,相互比困难,也就是我们提出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有尊严的资助。

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近年来各地各学校更加重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爱国奉献的品德,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从经济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对困难家庭的学生资助,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所谓“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中职资助体现了国家的责任、担当,最基本的保障,让人民感受到了公平和信心。受资助的学生中,不可能希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社会是多样的、在弱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善良。让每个学生感受爱心、责任心。让受资助的学生也有一份平常心,不逢迎,不虚荣,方能得始终。

多年来,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涌现出了一批自强的典型,他们是学校的一道风景线。学校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工作的一小部分,是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工作。精准扶贫无疑是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做细致的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